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2010-02-06 20:48:21 作者:见内容 来源: 浏览次数: 评论 0 条
(鲁政发〔2008〕46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
┃ 济 ┃ ┃ ┃ ┃ ┃ ┃
┃ ┃旅游总收入(亿元) ┃ 105 ┃ 1.8倍 ┃ 23 ┃ 预期性 ┃
┃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 ┃ 2 ┃ ┃ ┃ 预期性 ┃
┃ 增 ┃ ┃ ┃ ┃ ┃ ┃
┃ ┃总值比重(%) ┃ ┃ ┃ ┃ ┃
┃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 ┃ 30 ┃ ┃ ┃ 预期性 ┃
┃ 长 ┃ ┃ ┃ ┃ ┃ ┃
┃ ┃值比重(%) ┃ ┃ ┃ ┃ ┃
┃ ┃进出口总值(亿美元) ┃ 200 ┃ 2.8倍 ┃ 30 ┃ 预期性 ┃
┃ ┃其中:出口(亿美元) ┃ 150 ┃ ┃ 35 ┃ 预期性 ┃
┃ ┃ 进口(亿美元) ┃ 50 ┃ ┃ 20 ┃ 预期性 ┃
┃ ┃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亿美 ┃ 65 ┃ ┃ 30 ┃ 预期性 ┃
┃ ┃元) ┃ ┃ ┃ ┃ ┃
┣━━━━╋━━━━━━━━━━━━━━━━━╋━━━━━━━━━━╋━━━━━━╋━━━━━╋━━━━━┫
┃ 资 ┃单位GDP能耗降低(%) ┃ 累计24左右 ┃ ┃ ┃ 约束性 ┃
┃ 源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 80以上 ┃ ┃ ┃ 约束性 ┃
┃ 环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 ┃ 20以上 ┃ ┃ ┃ 约束性 ┃
┃ 境 ┃森林覆盖率(%) ┃ 25左右 ┃ ┃ ┃ 预期性 ┃
┣━━━━╋━━━━━━━━━━━━━━━━━╋━━━━━━━━━━╋━━━━━━╋━━━━━╋━━━━━┫
┃ ┃新建及改造防潮堤(公里) ┃ 750 ┃ ┃ ┃ 预期性 ┃
┃ 基 ┃港口吞吐量(万吨) ┃ 4000 ┃ 3倍 ┃ ┃ 预期性 ┃
┃ 础 ┃铁路营业里程(公里) ┃ 760 ┃ 1.2倍 ┃ ┃ 预期性 ┃
┃ 设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公里) ┃ 700 ┃ 1倍 ┃ ┃ 预期性 ┃
┃ ┃发电装机容量(万千瓦) ┃ 1000左右 ┃ 1.3倍 ┃ ┃ 预期性 ┃
┃ 施 ┃ ┃ ┃ ┃ ┃ ┃
┃ ┃其中:新能源(万千瓦) ┃ 180左右 ┃ ┃ ┃ 预期性 ┃
┃ ┃总供水能力(亿立方米) ┃ 35以上 ┃ 1.2倍 ┃ ┃ 约束性 ┃
┣━━━━╋━━━━━━━━━━━━━━━━━╋━━━━━━━━━━╋━━━━━━╋━━━━━╋━━━━━┫
┃ 城县 ┃城镇化水平(%) ┃ 50 ┃ 1.5个 ┃ ┃ 预期性 ┃
┃ 乡域 ┃ ┃ ┃ 百分点 ┃ ┃ ┃
┃ 建经 ┃ ┃ ┃ ┃ ┃ ┃
┃ 设济 ┃ ┃ ┃ ┃ ┃ ┃
┣━━━━╋━━━━━━━━━━━━━━━━━╋━━━━━━━━━━╋━━━━━━╋━━━━━╋━━━━━┫
┃ ┃人口自然增长率(‰) ┃ 6 ┃ ┃ ┃ 约束性 ┃
┃ 人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17400 ┃ 54% ┃ 9 ┃ 预期性 ┃
┃ 民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 7000 ┃ 61% ┃ 10 ┃ 预期性 ┃
┃ 生 ┃城镇登记失业率(%) ┃ 3.5以内 ┃ ┃ ┃ 约束性 ┃
┃ ┃新增城镇就业(万人) ┃ 60 ┃ 40% ┃ ┃ 预期性 ┃
┃ 活 ┃ ┃ ┃ ┃ ┃ ┃
┃ ┃转移农村劳动力(万人) ┃ 100 ┃ 30% ┃ ┃ 预期性 ┃
┃ ┃千人病床数(张) ┃ 2.8 ┃ 1.1倍 ┃ ┃ 预期性 ┃
┗━━━━┻━━━━━━━━━━━━━━━━━┻━━━━━━━━━━┻━━━━━━┻━━━━━┻━━━━━┛
三、空间布局
以科学配置土地资源为出发点,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城镇化发展规律,统筹考虑区域内经济布局、城镇发展和未来人口分布,明确区域主体功能,科学界定土地开发利用保护性质,指导合理布局,避免盲目布点、无序开发,促进规模集约、产业集聚、人口集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构建主体功能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到2010年,开发建设优质粮田100万亩;集约建设一批重点物流及工业园区;新增养殖水面90万亩,总量达到150万亩;新增自然保护区面积60万亩,总量达到560万亩。
(一)产业布局。
按照产业集聚、城市辐射、园区带动、突出重点、率先突破的发展理念,着眼于现有资源、产业基础和开发潜力,充分考虑区域分工和联系,突出区域特色,按照“四点、四区、一带”布局。即:加快东营、滨州、潍坊、莱州四个港口建设,重点规划建设四大临港产业区,形成北部沿海经济带,初步规划面积约4400平方公里,建成全省的生态产业基地、新能源基地和全国的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四区,即东营、滨州、潍坊、莱州四大临港产业区。依托港口和铁路交通干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临港工业、临港物流和现代加工制造业,推动人才、物资、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的高效流动和快速集聚,促进产业集群式发展,成为北部沿海经济带的关键支撑。
专栏4 四大临港产业区
东营临港产业区域位于东营市东北部和东部临海、临港区内,主要为国有荒滩盐碱地,起步区约1000多平方公里,重点建设化工、电力、临港产业、物流等产业集聚区,打造区域内重要的化工产业基地、电力供应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区域物流中心和产品集散中心。
滨州临港产业区域位于滨州市北部无棣、沾化、滨城区界内,起步区约700多平方公里,建成油盐化工、船舶制造、建材冶金、生态电源、生物制药、现代物流于一体的产业聚集区,环渤海区域性物流中心,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
潍坊沿海开发区域位于潍坊城区北部与潍坊港之间,包括寒亭区北部、滨海经济开发区、寿光市北部、昌邑市北部,起步区约800平方公里,建成全国最大的海洋化工生产基地、出口创汇基地和农药化工生产基地,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和生态工业示范区。
莱州临港产业区域位于金城、三山岛至莱州银海化工园区之间,规划面积约500平方公里,建成电力、冶金、精细化工、石油化工、机械加工、滨海旅游、高技术生物育种、物流等产业聚集区。
一带,即北部沿海经济带。遵循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突出高效生态的特点,依托港口和交通干线,以四大临港产业区为支撑,以“三类园区”为节点,加快打造“三大基地”,构筑北部沿海经济隆起带。
“三类园区”。园区是产业聚集、企业集中的重要载体,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吸引外资的重要窗口。根据区位、资源、产业特色和发展潜力等条件,重点规划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特色工业园区和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指市县所属省级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和产品档次,成为带动全区加快发展的主体园区。特色工业园区,以省级工业园区为主体,依托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强化产业分工和配套协作,形成一批重化工业、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等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以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为方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力发展优质商品粮棉、蔬菜、花卉、桑蚕生产、冬枣种植、农区饲养和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一批优质农产品品牌,建成集生态、观光、安全于一体的综合性高效生态示范区。“三大基地”。即建成全省的生态产业基地、新能源基地和全国的循环经济示范基地。生态产业基地,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积极开发和引进先进实用技术,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统筹规划石油生产、加工和储备,扩大石油化工规模;延伸海洋化工产业链条,形成生态工业集群。发展具有突出优势和生态适应性的高效优质农产品,形成生态农业产业链。突出港口优势,发展临港物流;突出黄河入海口、湿地等生态特色,发展休闲度假观光生态旅游。新能源基地,充分发挥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等资源丰富的优势,实施新能源应用示范工程,积极推进产业化开发利用,搞好农村沼气推广工程。循环经济示范基地,针对该区域重化工产业比重较大的实际,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放大国家循环经济试点企业的示范效应,推广低消耗、零排放、可循环的生产模式,加快构筑循环经济体系。
(二)主体功能区。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着眼于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按照高效与生态相统一、发展和保护相一致、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原则,结合自然资源的组合特点,区域发展规划按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三类功能区规划。
1.重点开发区域。主要包括四大临港产业区和各类开发区,距海岸线10公里以外的成片荒滩盐碱地。以港口和铁路交通干线等为依托,以大型化工基地、能源基地、物流基地为重点,着力发展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
2.限制开发区域。主要指沿海岸线开发带的浅海滩涂、盐碱地,以及高效生态农业区等。浅海滩涂区,充分考虑区域生态环境脆弱、环保要求较高的实际,适度发展养殖业,有序发展原盐业,加快发展滨海旅游业,合理开发滩海油田、风能和海水淡化,严禁发展污染严重的重化工业,限制设立海洋倾废区。高效生态农业区,依托区域资源和龙头企业,努力调整种养殖结构,大力发展高效、生态、观光、安全农业,着力培养具有突出优势和生态适应性的优质名牌农产品。
3.禁止开发区域。主要指农业保护区、水源地保护区和生态自然保护区等。农业保护区,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稳定耕地面积,着力发展特色农业,严禁其他产业挤占农业用地。水源地保护区,高度重视河流源头、沿岸水源涵养和库区保护,严禁发展高污染产业,限制城镇建设和人口集聚。生态自然保护区(带),包括东营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岸线自然保护带、沿黄河和沿小清河自然生态保护带。东营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业,适度开发绿色食品和立体林业;海岸线自然保护带,搞好浅海护养,重点发展滨海旅游、生态旅游、绿色种植业、健康养殖业等;沿黄河和沿小清河自然生态保护带,加强人工造林,重点发展优质粮棉、畜牧、林果等高效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
专栏5 重点湿地保护区
1.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3.潍坊柽柳林湿地保护区
4.淄博高青大芦湖湿地保护区
(三)城镇和乡村建设。
深入推进城市化发展战略,以中心城市、沿海港口和产业园区为依托,以交通干线为主轴,形成大中小相配套、空间布局合理、服务功能健全、与产业发展相协调的城镇体系。以中心村为重点,以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村貌优美为目标,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构建城乡统筹的乡村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