碣石何青青,挽我双眼睛。
爱尔多古峭,不到人间行。
唐代诗人刘叉的这首《爱碣石山》是一首五言绝句,诗的头两句是说:碣石山上草木是多么茂盛啊,深深地挽留住了我的目光;后两句是说:我多么喜爱你是那样的古老峻险,不愿意处在人间热闹的地方呵。诗的后两句,显然是把碣石山人格化了,以“古峭”隐喻耿直孤傲、不同流俗的品格,借以寄托作者自己的审美趋向和志趣。
碣石山,又名无棣山、盐山、马谷山、大山。海拔63米,是73万年前火山爆发喷出而形成的锥形复合火山堆,是我国最年轻的火山,也是华北平原地区唯一露头的火山,被誉为“京南第一山”。碣石山本身的地形特点,使碣石山的“古峭”、“孤傲” 性格显而易见。更符合诗人“爱尔多古峭,不到人间行。”的描述与表达。
刘叉其人:据《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和《新唐书》,及其他史书记载,刘叉为河朔间(今河北省一带)人,青少年时生活在魏州(今大名县一带),“与焦蒙、闾泳、田滂辈为伍,任气尚侠,体壮有大力,尝出入市井,杀牛击豕犬,罗网鸟雀”;后“因酒杀人亡命,遇赦出,流居齐鲁,始折节读书”。他“能为歌诗,酷好卢仝、孟郊之体”,“然恃旧时所负,不肯仰事贵人”,“常穿屐、破衣”。也许因卢仝、孟郊皆为“韩门弟子”的缘故,他“闻韩愈好士,乃步往谒之”,也投师到韩愈门下。他作《冰柱》、《雪车》二诗,“出卢、孟之上,樊宗师见之,亦甘拜下风”。也就是说,他拜韩愈为师后,诗歌创作显示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所作的《冰柱》、《雪车》两首长诗,高于卢仝、孟郊之上,连作文力求诙奇险奥、艰涩怪癖的“涩体”大师樊宗师也 “见为独拜”,可谓名噪一时。在韩愈那里,他依然性耿情直,“能面道人短长”,“其服义,则又弥缝,若亲属然”。他对韩愈常给达官显贵撰写碑铭极为不满。后来,他“以争语不能下宾客,因持愈案上金数斤去,曰:‘此谀墓中人所得耳,不若与刘君为寿。’愈不能止,归游齐鲁,不知所终”。
以上可以看出,刘叉年轻时赦出在齐鲁之地,流居距离魏州不远的齐州(今山东省济南市一带)等地,读书为文,晚年,因与韩愈不和,愤然离去,又回到齐鲁之地。无棣碣石山就处于齐地之北端,离济南亦相距不远。是否可以理解为刘叉在齐鲁之地造访过碣石山从而吟诗言志呢?(请专家批评指正,另贾岛为何称碣石山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