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信息聚合 | 繁體 | 注册 | 登录 | 会员中心 | 退出 | 【免费发布信息】 | 服务电话:0543-5070686

中国观众只是太累,他们并不傻

2013-01-01 06:31:46 作者:未知 来源:空间 浏览次数: 评论 0

几天以前,在网上看到了一篇据说是国内某著名影评人写的文章,斥责中国观众只喜欢看“人和机器人打”“人和外星人打”,要没有打的电影就去看《泰囧》这样的电影。而《泰囧》这种电影虽然“逗人开心,但没有营养”

几天以前,在网上看到了一篇据说是国内某著名影评人写的文章,斥责中国观众只喜欢看“人和机器人打”“人和外星人打”,要没有打的电影就去看《泰囧》这样的电影。而《泰囧》这种电影虽然“逗人开心,但没有营养”“观众还是需要沉重的电影”“特别是我们的学生需要”。然后在浏览网页时,又看见了某电影学院学生表示自己以“电影从业人员”的身份表示“中国影迷太好满足了”看《泰囧》时甚至对那些“充斥着低级趣味的桥段”笑成一团,于是“心情很沉重”。

其实,不可否认,这位同学的意见并无可取之处,至少在抛却了自我吹嘘的成分以后,还是可以看见一点“电影从业人员”的品位的。曾几何时,当一票同学都觉得《教父》和《辛德勒的名单》根本看不下去,而转而追求极度无脑的电影时,我也曾发过类似的感慨。但这种情况并不适用于针对全国观众,也不适用于针对当下的情形。而所谓的“著名影评人”所发出的“观众需要沉重的电影”就让人有点无所适从了。

到目前为止,《泰囧》已经拿到了超过7亿票房,拿到了内地电影票房冠军的位子。而这个位子在半年前刚好由另外一部同样引发争议的电影《画皮2》取得。很多人都在想,为什么《泰囧》能拿到这么高的票房,而被众人给予厚望的《1942》《王的盛宴》则只拿到了3亿和8000万的票房。很显然,这个贺岁档的中国电影并不安生,除了《泰囧》之外,其他国产片并未从保护性措施中捞得更大的好处。冯小刚很沮丧,他之前希望的六亿票房成为了笑柄,于是一大堆的影评人开始念叨,说中国观众不喜欢“有营养的电影”。

什么是“有营养的电影”?一个很常见,但是被一大堆专家有意或无意的偷换的概念,就是题材并不等同于电影的质量。这本来应该是共识,但是却被太多的人拿来做文章。拍摄一部有关南京大屠杀,或是有关河南大饥荒的电影,在拍摄之时就被抹上了神圣的光辉,在尚未露面的时候就被冠之以“民族的史诗”。《1942》并不是一部非常出色的电影,它用大量不加感情的杀戮(注意,不是“饿死”)来挑动观众的道德情绪,力图展现一个地狱般的世界,但过多的支线分散了本来就很松散不连贯的故事,力图对蒋介石做一个较为公正的解读却演化成了将人物符号化。而且最重要的是,冯小刚想告诉我们什么?难道仅仅是告诉我们70年前在中国发生过什么?但估计没有多少中国人会不知道40年前在中国发生过什么。还是描绘一个“抛弃了民众的政府会被民众所抛弃”的政治格言,但这种描写并不需要更多的阐述。一年以前,《唐山大地震》收取了很多票房,所以冯小刚力图故伎重演,再来描绘一个他以为催人泪下的故事来博得更多的掌声。但一切成功的伎俩重复两遍就已经够让人生厌了,何况重复的并不好。一年前打着“中国版《2012》”、以IMAX格式放映,再加上一个还算接地气,被观众所接受的故事赚到了钱,并不意味着今年弄两个好莱坞明星,把所有战争场面(其实根本没有战争,只有屠杀)全塞到预告片里,再把《少年派》从IMAX硬挤出来就也能赚到钱。

陆川的《王的盛宴》本来可以成为一部好电影,但被活生生的毁掉了。本来它有着非常好的构思和出发点,但拍的实在让人难懂。这部电影要求观众本身对历史上的楚汉战争有相当程度的了解,然后可以用两个小时津津有味的听陆川说一种他自己的解读。但大多数观众并不具备这种特点,电影大部分时间花在黑暗的屋子、梦呓的老人、阴森的宫殿和苍白的人头上,让人感到非常不适。虽然有太多人把这一段“夺天下,杀功臣,搞运动,改历史”的故事做了非常有趣的发散和解读,但观众显然不愿意再进电影经受两个小时的煎熬,然后心惊胆战的看着萧何把老朋友韩信的脑袋割下来。所以很多人觉得这部电影还没有去年的《鸿门宴》好看,至少那部电影里的项羽非常养眼,而且就算刘亦菲小姐灾难性的演技毁了一百部电影,但还是有人会去看。

那么《泰囧》呢?《泰囧》确实不算一部出色的电影,它剧情狗血,笑点老套,甚至有些时候几乎从“喜剧”变成了“闹剧”。但那又怎么样,在要么苦大仇深,要么天雷滚滚的中国电影里面,这是一部真正的喜剧。曾几何时,中国的导演不愿意再为观众提供优质的电影,不再顾及观众的感受,不愿意再为中国观众带来笑声与欢乐。而是追求越来越多的票房,或者陶醉在自己那不仅普通观众无法欣赏,而且奥斯卡评委也无法理解的“艺术水平”里,又或者依靠大量拙劣而夸张的宣传来蒙骗观众,又或者匆匆忙忙的把字幕的效果搞立体然后在海报上打上“3D”的标志,又或者企图依靠国家的保护性政策得过且过的骗一个算一个。那些曾经真正拍给观众看的“贺岁片”呢?那些富有诚意的喜剧呢?那些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导演呢?

今年的中国电影涌现了众多的怪现象,虽然国家部门极力否认国产电影保护月的存在,但从六月份到八月底我们看不到任何一部好莱坞电影,而且《007》和《霍比特人》一再传来延期的消息;虽然形同MV,整部电影剧情幼稚,特效粗糙,但《画皮2》还是依靠保护月拿到了7亿票房,并被大批专家称为“中国电影的骄傲”;虽然一部讲述一个少年和老虎在海上漂流的故事的电影没有经过什么宣传,而且被某些电影挤出了IMAX影厅,但依然创造了很高的票房奇迹;虽然效果差强人意,但只要贴上了3D的标签,《2012》依然从中国市场取得了大量的票房;虽然“贺岁档”的电影一年比一年多,但如同春晚,观众已经厌倦了老调重弹。

是的,中国的观众很容易满足,在辛苦了一年,在支撑着很大的压力下,仅仅是在温暖的电影院里面,在柔软的凳子上坐两个小时,依然是许多人认为奢侈的事情,尽管他们的生活并不算贫穷;中国的观众很容易满足,有时候,他们只是需要一个机会,让很久没有娱乐的一家人坐在一起开心开心;中国的观众很容易满足,有时候他们只是太累了,太沉重了,想放松放松,在电影院里面笑一笑,哪怕只有两个小时。并非只有烽火连天,饿殍遍野才是“民族史诗”,并非只有卖儿卖女才够沉重。在今天的中国,老百姓承担着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也许不能与电影中的灾难相提并论,但却更加现实而清晰,当人们在压力下依然露出笑容时,他们的奋斗和努力一样伟大。但这种沉重并不是锦衣玉食的影评人或涉世未深而家庭条件良好的学生所能理解的。

《少年派》的票房说明了中国观众知道自己想看什么样的电影,而《画皮2》的票房说明了在现有电影管理机制下面观众的无奈。《泰囧》本身不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但它给观众提供了优质的观影体验。这部电影的大卖并非像影评人所说的那样是“无知的观众”所创造的,这种自以为是的“精英思维”坑害了中国观众也坑害了中国电影。希望冯小刚们能从这部电影的成功中思考出一些东西,而不是单单推脱给档期不对或是指责观众无脑,中国缺乏先进的电影技术、世界级的导演和一个能催生出好电影的氛围和机制,但中国拥有伟大的观众。电影永远是拍给观众的,不管这观众是农民工还是奥斯卡评委,所以任何一个“电影从业人员”,都应该要听一听观众的声音。

[错误报告]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投稿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

本站推荐

联盟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