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调结构、转方式”,把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抢抓机遇、加快赶超的着力点,坚持“政府主导、文化搭台、旅游唱戏”,以“山海古邑、儒风无棣”为主题定位,全力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品牌。碣石山镇严格落实县委、县政府“文化强县”、“文化立县”的决策部署,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助推了碣石山文化旅游大开发的发展进程。
规划引路 打造文化旅游强镇
近年来,我县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完成了碣石山旅游开发项目一期工程,规划开发了“碣石山旅游风景区、碣石山地震与火山博物馆、碣石山万亩生态林场、饮马湖休闲娱乐基地”四大旅游片区。
今年,碣石山镇投入70余万元聘请北京专业旅游规划公司高标准编制了《碣石山旅游区总体规划》,规划范围南至宋家道口村的德惠新河线段,北至碣石山镇与埕口镇界,西至大清沟,向东以大济路为界,规划面积1082公顷。规划期限自2011至2020年,分近、中、远三期实施。规划以“一品山水韵,文化碣石山”为形象定位,以“儒风无棣古城,神韵碣石名山”为主题定位。规划根据不同方位进行明确的功能分区,共分五大区:入口接待服务区,包括碣石北街景观迎宾大道、碣石山文化广场、生态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以及仿古商业购物街;火山生态文化游赏区,除了碧霞元君祠等原有景点外,增添设置了道教养生苑、易经研究会、升仙台、火山梦工厂、百米文化长廊等新景点;亲水休闲度假区,包括亲水广场、滨湖花园、亲水乐园、渔家乐、水生植物园、度假别墅、文化会所、住宅新区等休闲度假设施;森林休闲游憩区,在碣石山万亩生态林场内规划接待服务中心、儿童乐园、露营区、野餐区、真人彩弹射击、林荫赛道等项目;生态农业示范区,包括生态居住区、绿色果蔬区、生态农业大棚、高科技农业示范田、鲁北民俗文化展示区等。依据规划,景区建设估算总投资7亿元左右,建成后年可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
文化护航 彰显区域资源优势
我县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对“碣石名山”这一文化旅游品牌进行了大力宣传,把碣石山打造成了全县的“文化名片”和“旅游名片”。碣石山旅游风景区创成国家AAA级旅游风景区,累计接待游客30万人次,2010年底,碣石山镇被省旅游局命名为“省级旅游强乡镇”。
碣石山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大禹、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魏武帝曹操及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等帝王,或治水或巡游,都在碣石山留下了遗迹和诗文。刘长卿、陆游以及明太宰杨巍等文人墨客游览此山,即兴歌咏,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词歌赋。同时,碣石山是一座道教名山,香火旺盛,“大山奶奶”的传说在民间有着深远的影响。为此,该镇将弘扬碣石山悠久的历史文化作为景区发展的重要方面来抓,设计了东中西三条旅游线路。东路是道教文化感悟线路,通过极具地方特色的枣木刻、雕塑、木廊架、壁画、石刻等艺术形式展现道家文化精髓,将道家闻道、悟道、修道、得道四重境界融入景点,展示道教文化内涵,启迪人生;中路是历史文化线路,将与碣石山相关历史人物的诗词歌赋制作成碑文,形成一条文化长廊,让游人在游山赏水的同时,了解历史文化知识,感受古人情怀,丰富人生阅历;西路是火山科普文化线路,利用已开发的山洞、石峰、石柱、石林、石瀑等开展火山科普知识的传播,让游客了解火山的成因、地形与外形特征、火山形成后的危害与益处,近距离欣赏岩浆内部熔岩系统结构,探秘海眼火山口,拾寻火山之宝——火山弹,真正让游客不虚此行。
招商助推 增强旅游发展后劲
该镇将招商引资作为破解旅游开发资金瓶颈的重要途径,专门成立了镇文化旅游开发指挥部,由党委副书记任总指挥,两名领导干部任副指挥,分别负责抓开发建设和宣传招商,研究上级对文化旅游开发的扶持政策,积极争取上级旅游配套资金,尽快完成饮马湖区的绿化、硬化、衬砌等基础设施配套工程。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组织专业招商队伍集中外出招商,利用落户外商关系网络“以商招商”,加强对景区的宣传力度,将碣石山优秀的历史人文资源和良好的区位优势推介出去,吸引有实力的外商来碣石山投资,创新模式联合进行开发;发挥好旅游商品在招商引资中的作用,目前,该镇的大山烧鸡是滨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家久保桃成功进入大型超市,枣树根雕产业已形成规模,海产品已成为游客必选商品,下一步将统一设计包装,打响“碣石山”绿色生态文化旅游商品的品牌。在今后的开发建设中严格按照规划,本着“做就做精品”的原则,逐步将饮马湖区打造成鲁北地区最具吸引力的休闲度假区。(马荣振 李洁)
[错误报告]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浏览次数:0